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成长心理 > 什么是心理账户理论?对理财的影响有哪些 正文

什么是心理账户理论?对理财的影响有哪些

时间:2024-10-30 09:35:37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成长心理

核心提示

每个人在做决策之前,都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账户”进行思考与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如心理情绪、成就动机、价值权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响决

每个人在做决策之前,什心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账论对理财“心理账户”进行思考与判断,进而做出决策。户理用经济学的什心语言来说就是,在做决策的理账论对理财过程中,决策者的户理心理与行为,如心理情绪、什心成就动机、理账论对理财价值权衡、户理才智品德、什心心理偏好等都是理账论对理财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这样的户理决策过程呈现出种种非理性的特征。

1980年,什心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萨勒首次提出心理账户理论。理账论对理财所谓心理账户,户理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账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2017年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对心理账户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有效地解释了人们在消费决策中的那些非理性的行为。塞勒认为,心理账户会让人们的消费行为变得非理性。因为心理账户会受到决策者的情感、性格以及心理偏好的影响。

那么,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行为呢?

第一,双曲贴现。近期收益的诱惑力大于远期收益。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双曲贴现”,指人们在对近来的收益进行评估时,往往更看重近期使用的更低的折现率,而忽略远期使用的更高的折现率。简单来讲,就是人们更喜欢眼前较少的收入,而不愿意等待日后更高的收入。

如果有人让你做决策:选择今天,可以得到 1000 元;选择明天,可以得到 1005 元,你做何选择呢?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今天的1000元,原因可能就在于“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可是,同样的选择,将时间拉长一年——选择明年的 10月1 号,可以得到 1000 元;选择明年的 10 月 2号,可以得到 1005元,你会如何选择呢?这时候,大多数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因为两个选择都属于未来的折现。

双曲贴现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享受眼前快乐,漠视远期痛苦”的心理倾向。很多人下定决心要多学习,多看书,少玩游戏,可在空闲时总是忘了自己的决心,选择玩游戏而不是看书,因为玩游戏获得的是当下的快感,而看书获得的价值不容易体现。

当我们面对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时,总是会倾向于选择短期的收益。这不仅是行为经济学中的常见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第二,损失厌恶。失去的痛苦比获得的快乐更强烈。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经济学家经过研究统计后发现,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 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很多人在预测风险的时候之所以会出现偏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损失厌恶”,因为在所有人的认知里,损失所带来的伤害要远远大于获得所带来的快感。我们在预测风险的过程中总是想避免一切损失和错误,可是墨菲定律告诉我们,有的损失和错误不可避免。

在我们需要做决策的时候,心理账户理论中人的心理弱点也暴露无疑。无论是双曲贴现,还是损失厌恶,都会让我们的决策行为出现非理性的特征。因此,只有避免受到心理账户理论的过多影响,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从而做出更加理智的决策。